“赵氏孤儿”这一称谓,相信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曾听闻过兴业策略,但真正了解“赵氏孤儿”故事内容的人却并不多,更少有人知晓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深入剖析这个故事的起因与经过,探讨其中那些令人不堪的乱伦事件和惨绝人寰的灭门惨案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要理解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就必须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谈起。西周的分封制是由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将广阔的土地划分为若干块,分别授予不同的诸侯王管理。这些诸侯王不仅需要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还必须服从周天子的统一调遣。分封制的设立,初衷在于巩固西周中央政权的统治,通过诸侯的协助管理领土,同时在适当时机拓展疆土,维护王朝的稳定和扩张。
展开剩余77%各诸侯王被分封后,自然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是保障他们统治权力的关键。但诸侯的兵力须在周天子需要时听命,作为最高统治者,周天子拥有多支兵力以防范诸侯势力过大。制度规定,各诸侯国仅可拥有一支军队,而周天子则可统领六支军队。这样的设计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稳定——只要周天子足够强大,便能控制诸侯王。
分封制在最初实行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到了春秋时期,中央权力逐渐衰弱,诸侯王纷纷扩充军队,逐渐失控。公元前661年,在晋国国君晋献公的领导下,晋国实力大增,晋献公突破诸侯只能拥有一军的规定,组建了两支军队。晋献公亲自统领上军,下军则交给太子管理。到了晋文公时期,晋国再次扩大军队规模,设立上、中、下三军兴业策略,分别由各自的将领和佐领指挥,称为三军六卿。这六卿家族依靠掌握军权,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晋国的六大权贵家族。
这六大家族牢牢控制了晋国的政权,朝政的更替也都由他们的子孙后代操纵。随着时间推移,六大家族中力量强弱不均,到晋景公时期,赵氏家族逐渐发展成晋国最大的家族,几乎一人独大。值得注意的是,晋景公的父亲晋成公之所以能登上君位,正是依靠赵氏家族的鼎力支持,而当时赵氏的当家人是赵盾。
然而,赵盾去世后,晋景公担心赵氏家族坐大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于是决心削弱甚至铲除赵氏家族。为了对付赵氏,晋景公一方面扩充自己的军队,增强掌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在政治上使尽各种手段打压赵氏及其联盟势力。在晋景公的严厉打压下,赵氏家族的军权大幅缩减,只剩下下军佐赵同、新中军佐赵括和新下军佐赵旃这三位尚有些影响力的成员。虽然赵氏势力已经岌岌可危,但晋景公并未满足,他的目标是彻底灭掉赵氏,以绝后患。
就在此时,赵氏家族内部爆出了震惊朝野的乱伦丑闻。赵庄姬竟然与丈夫赵朔的叔叔赵婴齐发生了乱伦关系。赵婴齐还有两个在军中掌权的哥哥——赵同和赵括,但这两个哥哥并未为弟弟辩护,反而认为赵婴齐的行为玷污了赵氏家族的名声,决心将他逐出晋国。
当时各大家族之间你争我斗,栾氏家族还不敢对赵氏动手,赵婴齐不愿轻易离开,避免伤害赵氏的整体利益。但他的两位哥哥更看重家族颜面,坚决要求把赵婴齐赶往齐国流放。六大家族中,栾氏家族的实力最弱,符合晋景公平衡制衡诸侯势力的策略。晋景公利用这个机会,将栾氏的栾书从下军将提升为中军将,借此牵制赵氏家族,不让任何家族再出现类似赵氏的独大局面。
栾书就任中军将后,逐渐壮大自身势力,虽然赵氏已被大大削弱,但依然是栾书发展的障碍。于是双方为争夺权力,展开了明争暗斗。恰在此时,赵氏内部再次爆发危机。赵庄姬出面指控赵同和赵括谋反,尽管指控毫无实据,显然是被收买的假告状,但栾书和另一个下军将郤锜竟然愿意为此作伪证。
栾书的作伪证出于自利,而郤锜则是为了攀附赵氏的卿位,两人各怀目的,却与晋景公的铲除赵氏计划不谋而合,三方联手,决心彻底铲除赵氏家族。最终,曾经权倾一时的赵氏家族在多方势力合围下被灭族,只有一个孤儿侥幸逃生。多年后,这位孤儿才使赵氏重新崛起,恢复昔日荣光。而赵庄姬则成为这场家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亲手葬送了整个赵氏家族的未来。
从赵氏家族的覆灭中我们可以得到深刻教训:即使再坚固的城堡,也有可能被内忧所毁。面对叛徒和内奸,绝不能心慈手软,留有余地,否则就会让一粒“老鼠屎”败坏整锅粥。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