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国君牛策略,他的样子不像!”
公元前686年12月的某个夜晚,齐王宫内一片寂静。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铠甲碰撞的清脆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闯入了齐襄公的寝宫。
这些士兵没有丝毫停顿,一进门便直奔齐襄公的床榻。他们看到床上的被子下似乎有个人在蜷缩,毫不犹豫,拔剑刺向了被子里的“人”。剑光闪烁,直到床上的人被刺杀,这才小心翼翼地掀开被子,准备确认身份。
当他们看到被子下的人并非齐襄公时,所有士兵的心都猛地一紧——他们本来是来刺杀国君的,一旦刺杀失败,自己的性命恐怕难保,甚至可能招来灭门之祸。此时,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
展开剩余82%有一名士兵慌乱地回头,对背后站立的三位大人物喊道:“床上的人不是国君!”
听到这话,大将连称和管至父的脸色瞬间变了。站在一旁的公孙无知则显得异常冷静,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抹自信的笑意。他并不紧张,因为他早在门外看见了那一双熟悉的脚牛策略,那正是齐襄公的。
于是,公孙无知毫不犹豫地拉出了藏在被子下的齐襄公,动手解决了这个堂兄弟。杀死齐襄公后,他立刻着手安排登基大典,准备接管齐国。
细思极恐,齐襄公怎么会突然在宫中遭遇如此惨死?公孙无知等人是否已经受到了熊心豹子胆的诱惑,敢于将齐襄公置之死地?难道他们没有担心这场政变会以失败告终,导致家族覆灭吗?
然而,齐襄公之死,并非完全是偶然。可以说,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齐襄公言而不信的承诺。当初,齐襄公口口声声说,等到“瓜熟时分”便会换将,但他始终没有兑现这一承诺,这激起了公孙无知等人的愤怒与不满,最终埋下了这场政变的伏笔。
公孙无知是齐国庄公的孙子,也是齐僖公的侄子,与齐襄公是堂兄弟关系。齐僖公在世时对公孙无知极为宠爱,地位堪比太子姜诸儿,因此引发了齐襄公的强烈不满。齐襄公深怕父亲会把王位传给公孙无知,这让他一直心生戒备。
然而,齐僖公尽管疼爱公孙无知,最终还是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侄子——齐襄公。齐襄公即位后,对公孙无知的态度急转直下,不仅大幅削减了他的待遇,还在朝堂上百般打压他。
对于这种冷遇,公孙无知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面对的是一位掌握绝对权力的国君。齐襄公虽得位高权重,但始终没有得到朝臣们的支持与尊敬。公孙无知对此深感失望,因为他认为,齐襄公虽然让齐国的国力得到了提升,但其治国手段过于荒唐,根本得不到人心。
齐襄公的荒唐行为从一开始就显露无遗。首先,他为情所困,见色起杀心。齐襄公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曾与他私通,尽管文姜嫁给鲁桓公后,他们断了联系。然而,公元前694年,鲁桓公携妻文姜到齐国做客,齐襄公再次被文姜迷住,决定不惜一切再度与她纠缠。此事很快被鲁桓公知晓,鲁桓公愤怒异常,开始数落文姜。
文姜惊恐万分,随即找到齐襄公求助。齐襄公听后气愤填膺,甚至有了杀人的念头。最终,他借宴席之机设法将鲁桓公灌醉,让心腹彭生在车上将鲁桓公勒死。
鲁桓公被杀,鲁国震怒,但齐襄公的威势令他们无法反抗。虽然愤怒,但鲁国只能派使者前来交涉。这个使者并没有与齐襄公对抗,而是婉转地要求齐襄公交出彭生,以求给鲁国一个交代。齐襄公最终妥协,将彭生交给鲁国,表面上是为了平息事端。
这场血腥的杀戮并没有止步。仅仅三个月后,齐襄公便再度以暴力解决问题。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郑国国君郑子亹。在一次诸侯会盟上,由于郑子亹没有向他道歉,齐襄公便再次下令将其杀害。这一系列的暴力行为,让齐襄公在周边诸侯国的形象愈发恶化。
然而,齐襄公并未吸取教训。公元前687年,他将两位大将连称和管至父派到葵丘驻守,告诉他们等到第二年瓜熟时再换人。这一安排让连称等人心生不满,特别是连称,他不愿远离宫廷,尤其是葵丘边境条件差,远没有京城的舒适。于是,连称暗中联系了公孙无知,准备策动政变。
接下来的发展如同注定的悲剧。公孙无知借齐襄公外出游玩受伤的消息,决定发动政变。他与连称、管至父联合行动,同时借助连称在宫中的妹妹作为内应,精心策划了这场政变。12月,齐襄公在姑棼摔伤了脚,消息传到公孙无知耳中后,政变行动迅速展开。
然而,就在行动进行时,齐襄公的鞋匠“费”却成为了意外的关键人物。费虽然被鞭打,但仍忠心耿耿,提前通知了齐襄公,从而暴露了政变的计划。这一消息直接导致了齐襄公的藏身行动,也为这场政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政变虽然失败,但最终公孙无知通过对齐襄公的毒手,成功登上了王位。但他很快也因暴虐的行为,尤其是对待大臣雍廪的暴力牛策略,成为了别人复仇的目标。公孙无知最终被雍廪刺杀,短短一年后便丧命。此后,齐僖公之孙姜小白被拥立为王,历史将他铭记为后来的齐桓公。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